主页 > 分析 > 详情
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,看老一辈革命家如何调查研究

北京日报客户端   2023-07-04 01:00:22

北京晚报 | 记者 李祺瑶 武亦彬 美编 张存


【资料图】

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传统和作风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?党史上有名的调查研究年是哪年?老一辈革命家如何搞调查研究?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“‘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’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”,从2600余幅图片、3500余件套文物实物全景式呈现的壮阔历史长卷中,可以寻得答案。

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主题教育,大兴调查研究之风。让我们跟随老一辈革命家的脚步,重走一遍调查研究之路。

一份报告、一只铁箱、一台座钟

见证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的诞生

“民主革命阶段,要进行调查研究,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,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,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”。毛泽东的一生极其重视调查研究工作,亲自进行过许多次社会调查,留下许多调查报告和著作,形成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,还多次倡导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。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传统和作风,正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。

展览开篇,第一部分“建立中国共产党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”第一展厅里,一幅油画描绘了毛泽东考察湖南运动的场景:大方桌、旧凳子,火盆里炭火烧得正旺,毛泽东坐在桌前,农民围在身边,相谈甚欢……

“油画中的场景,将一段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。”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岳解读,1926年下半年起,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进军,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。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,遭到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绅的诋毁和破坏,也遭到党内右倾错误路线的怀疑和责难。

为了回击和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,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,毛泽东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农民运动。在32天的时间里,实地考察了湘乡、湘潭、衡山、醴陵、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。每到一地,“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,仔细听他们的报告,所得材料不少”。

调查回来后,毛泽东在大革命中心——武汉,就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情况写报告给中共中央,并着手撰写考察报告。1927年3月,毛泽东著作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全文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刊物《战士》周报上发表。4月,汉口长江书店以《湖南农民革命(一)》为书名,瞿秋白作序出版单行本。

如今,油画《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》下面的展柜里,就静静陈列着这本泛黄的书,旁边还配合展出了一只生锈的铁箱、一台漆面斑驳的座钟等珍贵历史文物,它们是当年毛泽东在武汉(时)使用的。

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提出“贫农大群众是革命的先锋、中坚和元勋”,认定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,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支撑,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。

“没有调查,没有发言权”出自何处

《调查工作》曾“失而复得”

“没有调查,没有发言权”的著名论断是如何提出来的?线索就在展厅里——《寻乌调查》上手写的字迹,石印本的《调查工作》,还有一只掉漆的旧木盒,将时间轴拉回到1930年。

1930年5月,红四军攻克江西寻乌县城,并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月的时间。毛泽东抓住这个机会,在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协助下,接连开了十多天座谈会,进行社会调查。他希望通过对寻乌的调查,大致了解赣南、闽西的基本情况。深入调研取得丰硕成果,毛泽东写出了5章39节长达8万多字的调查报告《寻乌调查》。通过寻乌调查,毛泽东懂得了城市商业情况,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种情况,为制定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,确立土地分配中限制富农的“抽肥补瘦”原则,提供了实际依据。

就在进行寻乌调查的同一个月,毛泽东根据寻乌调查以及多年调查研究的感受和经验,写出了《调查工作》。文章开门见山提出:“没有调查,没有发言权。”他生动地比喻:“调查就像‘十月怀胎’,解决问题就像‘一朝分娩’。调查就是解决问题。”文章批评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从“本本”出发的教条主义思想,提出:“马克思主义的‘本本’是要学习的,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。”也就是说: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。

《调查工作》提出了“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”的重要思想,在党内最早把“调查研究”提到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,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,即实事求是、群众路线、独立自主的思想。

由于战争环境,《调查工作》文稿散失。直到1957年2月,福建省上杭县茶地公社(今茶地乡)农民赖茂基将珍藏在居室泥墙中的《调查工作》石印本上交到当地政府,才使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失而复得。1959年中央革命博物馆(今中国国家博物馆)从福建龙岩征集到这本小册子。如今,赖茂基珍藏的这本《调查工作》石印本,与保存它的木盒一起,在党史馆的展厅里展出。

党史上的调查研究年

珍贵史料再现老一辈革命家工作场景

进入20世纪60年代,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了严重困难,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心认真调查研究,纠正错误,调整政策。1961年1月13日,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一切从实际出发”。1月18日,毛泽东在主持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全体会议上讲话,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、调查研究年。展厅里,一张巨幅的黑白照片记录了当年的会议会场。照片下方的一组展柜里,展示了周恩来、刘少奇、朱德、邓小平、陈云等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,深入各地工厂农村搞调研的珍贵史料。

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后,为解决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“左”的问题,毛泽东直接组织和指导三个调查组,分赴浙江、湖南、广东的农村进行调查。一封毛泽东就组织调查组事宜给秘书田家英的信上,潇洒的字迹印证了这段历史。当年4月至5月,刘少奇到湖南省长沙和宁乡,就公社社员家庭副业、自留地、集市贸易等问题进行调查,展柜里就陈列着刘少奇召开座谈会时作的记录。还有一组周恩来的台历,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,记录了当年4月至5月,他在河北省邯郸地区就农村公共食堂、供给制、评工记分等问题进行调查时,每天从早到晚的工作日程安排。同样是当年4月至5月,邓小平领导5个调查组在北京市顺义和怀柔进行调查,并在给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对于供给制,粮食征购和余粮分配,三包一奖、评工计分,食堂、所有制等问题提出改进意见。展柜里,观众也能找到当时邓小平和彭真写给毛泽东的报告。

刘岳解读,上世纪60年代初,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由于目的明确,调研充分,情况摸得准,为各领域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,中央及时调整了政策措施,为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问题,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
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

解放思想的时代最强音

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沿展线前行,展墙上的一行大字格外显眼,这是邓小平为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10周年题词。一旁的展柜里展出了一件一级文物——1978年5月10日,中央党校内部刊物《理论动态》第60期发表的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,以及全文转载的《光明日报》原件。

刘岳说,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这篇文章,是新中国历史上推动思想解放的名篇。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,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,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。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也成为全党的共识。

在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过程中,邓小平正是践行着这条“准则”,进行实地调研。党的十二大提出,从1981年到20世纪末,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,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,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.8万亿元左右,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。

“翻两番”靠不靠得住?“小康水平”是什么样子?带着这样的思考,邓小平1983年2月专程前往经济发展较快的苏、浙、沪地区,进行调查研究。在苏州,江苏省负责同志向他详细汇报了全省及苏州工农业生产情况,表示像苏州这样的地方,准备提前5年实现“翻两番”。当邓小平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后的社会面貌时,江苏省负责同志具体汇报了6条: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,住房问题解决了,就业问题解决了,人不再外流了,中小学教育普及了,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。

之后,邓小平又到杭州、上海等地调研,也看到了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。这三个星期的调查研究,坚定了邓小平对“翻两番”、实现小康目标的信心。回到北京后,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,介绍了调研时了解到的“小康水平”的社会状况和6条标准,高兴地说:“看来,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。”

观展提示

■地点: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

■时间:常设展,需提前3天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预约系统进行线上预约